close
最近有不少人問我對於遊行的看法,
身為尷尬的不願役軍官,我只能說我沒什麼意見
但剛剛看到8A版的一篇轉文,我想我還是貼出來
算是歷史文,跟政治沒有直接相關,但我覺得啟發性很強
至於感想,大家自己看吧,別問我,我什麼也不會說的XD
「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物以報天。」
記得這句話嗎?講的就是張獻忠屠四川的這段歷史。
---
(四川)王怡
歷史記憶的中央集權化
1644年是舊歷甲申年。郭沫若曾作甲申300年祭,祭的是李自成在這一年成王敗寇,
功虧一簣。在滿清異族統治的威脅下,漢人農民軍的縱橫,就具有了民族主義視野下的
某種正當性。其功德也容易被史家無限誇大。只要他們殺滿狗,他們同時殺漢人也就不
打緊。漢人可由漢人來殺,川人可由陝人來殺,但漢人卻萬萬不可被異族殺戮。這就是
亂世之中的漢民族主義歷史觀。"敵人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朋友",在這種與暴力革命如出
一轍的民族主義邏輯下,不問青紅皂白亂殺一氣的屠夫,就被某種大一統的記憶刻化成
了民族英雄。但對被殺戮者而言,區分劊子手的種族卻是沒有意義的。死就是死。良民
們橫死在刀槍之下,是一樁極端個人主義的遭遇,而不是某種被假想的集體主義獻祭。
敵人的敵人是什麼人?在360年前煙塵四起的成都平原上,一個真實而殘忍的答案是:
敵人的敵人張獻忠,不過是更凶殘的敵人。
1644年亂賊張獻忠入川,9月成都淪陷,獻賊稱帝,隨即在成都平原拉開了一幕四
川有史以來最殘酷的大屠殺。張獻忠不但殺官紳,也殺士民。更可恨的是上承秦始皇,
後接毛澤東的焚書坑儒,他以科舉為名,騙進士、舉人、貢生一萬七千人於青羊宮中,
盡數殺戮。古蜀以來四川三千年文明史跌入最黑暗的年代。成都府十室九空,府南兩河
"屍為之塞,不能行船",成都平原頓成曠野,天府之國數年之間竟虎狼遍地。這些基本
史實在1949年前的史學界,在海外漢學界都有定論。如蕭一山在東北大學流亡我的家
鄉四川三台時撰寫的《清代史》,和詹姆斯。B.帕森斯1957年的論著《一次中國農民起
義的頂點:張獻忠在四川1644-1646》,都描寫了張獻忠登峰造極的恐怖統治。幾十年
後的康橋中國史也採納了詹姆斯的觀點。但1949年後的大陸,出於抬高農民起義之合
法性、進而彰現中共農民革命之合法性的"唯物主義"需要,史書關於這場大屠殺的史
實,均被無良之史家說成是滿清對抗清義軍的造謠侮蔑。如王綱的《清代四川史》,戴
逸的《清史》等,都睜眼說瞎話,稱張獻忠部為萬民敬仰、英勇抗清的義師。
然四川的先人含冤不白,五十年來每逢成都城區改造、挖路修渠,都暴殄白骨,現
身說法。如《荒書》記載,獻賊入城後「先殺衛所指揮千、百戶,後殺僧人、道士、匠
作、醫士,皆令州縣解入成都。殺則投南門外大橋下」。2002年初,成都新修南門大橋
下穿隧道,在工地上挖出記載中的萬人坑。我曾聞訊前往河邊觀看,骨白如玉,天地可
鑒。一堆一堆,就在眼前。先人360年的冤屈與悲情,迄今仍在歷史教科書的謊言中被
子孫抹煞和遺棄。一旦想及此節,令人欲哭無淚,欲泣無聲。
中央集權主義最可怕的一層,就是我們的歷史記憶和知識系統也被逐步地中央集權
化。統治者不但在政治上要求犧牲地方服從中央,犧牲今天服從將來;而且在文化上要
求犧牲地方記憶,服從宏偉敘事。於是就連我們的苦難都是中央集權化的,如果四川人
的哭泣不能被統一到一個相同的哭泣聲中來,四川人的哭泣就會被歷史省略,被民族主
義敘事一筆勾銷。一個四川人可能很真誠的為「揚州十日」而垂淚,但他對始自甲申年
的成都大屠殺卻可能一無所知。正如我曾經在四川的鄉下特意詢問那些小學生,他們知
道中國所有三山五嶽、大河大川的名字,能背誦中國歷史所謂正統朝代的整個譜系。但
他竟不知道家鄉的河流和山脈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不清楚四川三千年以來的歷史脈
絡。因為我們的知識譜系,我們的情感方向,從小就是被按照一種中央集權的模式來塑
造和培養的。這種模式一步步教會我們愛遙遠的事物勝過愛眼前的花草。教會我們如何
對當下的苦難保持麻木,而對抽像的辭彙保持亢奮。
這種模式,成功的培養出一代又一代中央集權體制的崇拜者。地方的記憶,地方的
知識,地方的情感,不是在事實上被編排,就是在價值上被藐視。這使眾多的受教育者
在最基本的個人情感上,成為了地方主義的癡呆症患者,和集權體制的發燒友。然而地
方主義,是鏈結個人主義與國家主義的仲介。沒有地方主義的崛起就不可能有政治民
主,因為民主首先是一個地方概念,首先意味著政治權力及其來源的本土化。沒有地方
記憶的凸現和地方情感的養成,就沒有一種健康的集體主義和政治共同體的立足之地。
我若沒有作為一個四川人的驕傲,我作為一個中國人的驕傲就是虛妄的。我若沒有對四
川作為一個政治共同體的認同,我對中國作為一個政治共同體的認同就是危險的。如同
婚姻是一種最小單位的社會共同體,地方主義也是一種最小化的政治集體主義。地方主
義的政治觀是一種中道,既能抗衡無政府的個人主義,又能適度消解虛妄的天下觀與狂
熱民族主義。
在樂山人郭沫若開啟的革命歷史觀中,張獻忠的抗清被賦予太多的民族大義,被給
予李自成之後太多絕望中的厚望。但1644年張獻忠的入川和大屠殺,卻是蜀文化三千
年歷史最悲慘的一場浩劫。在這一年,四川人的敵人首先是張獻忠,而不是滿清。因此
這一年之於四川的意義,與其之於中國之一般的意義是迥異的。而與中國之一般相反的
地方意義,是否就是沒有意義?如同與全體利益相悖逆的個人利益,是否就是不正當的
利益?大陸20年經濟改革的最大成就,就是重新確立了個人利益及其權利主體的正當
性。而我們未來政治轉型的目標之一,則是要進一步確立地方利益及地方政治的正當性。
中國歷史上的地方主義和某種自治傳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儒家的祖先崇拜和宗
祠制度。因為李家的人顯然不會去祭王家的祖先。成都人也不會去拜上海的城隍。因此
祭祖的政治意義就是培養地方主義的情感,培養一種源遠流長的本土價值傳統,即宗族
與城邦的傳統。這種傳統曾經在一定程度上抵抗了秦之後中央集權體制的有效性。但
1949年,中共建立了一個依託烏托邦意識形態的、徹底的中央集權政治。在共產黨政權
出現之前,人類社會並沒有這樣徹底的集權主義體制。因為只有現代極權主義才能徹底
的消滅地方主義和個人主義,從而帶來徹底的中央集權。當古典的地方主義被消滅後,
所有的人都同唱一首歌,在政治上都拜同一個生祠(黨啊母親),在文化上都成了炎黃
子孫。最近大陸也開始流行祭祀黃帝,這對黃河流域之外的族群而言是很滑稽的,因為
你若已沒有自己的祖先可祭,你就只好去祭黃帝。如果說祭宗廟是古典地方主義的文化
儀式,那麼祭黃帝就是中央集權主義的文化儀式
。
因此凸現地方的真相,在文化上伸張地方的苦難,就與在政治上伸張地方的利益幾
乎同等重要。都是在一種屈辱的政治生活中,對於中央集權主義的反抗。
外來政權的兩種模式
某種程度上,1644年始作俑的成都大屠殺,只是四川兩千年來外來政權模式的一個
必然結局。就像專制主義國家總會發生饑荒一樣,專制主義國家也總會發生屠殺。阿馬
蒂亞森的研究,發現民主國家從未發生過大饑荒。事實上民主國家也從未發生過對本國
民眾的屠殺。因為民主正是一種根植於地方主義的政治制度,有一本叫做《硬球》的講
述美國政壇秘訣的書,作者透露的秘訣之一,就是"一切政治都是地方的".一種自下而上
獲取政治合法性的地方主義,並不能保證杜絕異族侵略者的屠殺,但卻能徹底化解本土
執政者發動大屠殺的可能性。
360年前的張獻忠大屠殺,特徵之一就是執政者對民眾的屠殺。獻賊在成都僭位稱
帝,建號大順。一般而言,從流寇變成坐寇後,統治者都會開始一個較為開明和溫和的
階段。因為涸澤而漁顯然是非理性的。但統治者的理性卻不能給民眾的安全一個包票。
因為獻賊大屠殺的另一個特徵就是非理性。在入侵者的屠殺模式中,通過屠殺進行暴力
威懾,以及因攻城略地遭到頑強抵抗,傷亡慘重,於是屠城以報復。這是兩種常見的情
形。張獻忠九月攻陷成都,只用了4天時間,隨即進行了三日的屠殺。這還可以歸入報
復性屠城的入侵者模式中。但獻賊在隨後兩年中進行反覆的屠殺,士農工商無一倖免。
這在政治上就完全非理性了。盡管張獻忠也想最後做皇帝,但他顯然沒有信心,知道自
己強弩之末,無力改變滿清入關後的大勢。加上坐寇的理性終敵不過流寇的習氣。於是
殘忍乖戾,以屠殺為樂。成為中國史上與隋末吃人的反王朱粲不遑多讓的兩大民賊之一。
這也是成都大屠殺與揚州十日或南京大屠殺不同的地方。異族入侵者是否進行屠
殺,主要取決於入侵者,不取決於被屠殺國的國內政治制度。但國內執政者會否屠殺民
眾,卻顯然和政治制度密切相關。縱觀四川史,古蜀王國自殷商以來,就是一個獨立於
中原的政治文明。先後有魚鳧王朝,杜宇王朝和開明氏王朝。成都發現的殷商時代城市
遺址,以今日市區內十二橋為中心,有大約7平方公里的建築物面積,城市規模不但在
中國,在當時世界上也首屈一指。西元前310年,秦惠王滅蜀開明王,張儀築成都城。
以秦國公子(一說古蜀王后裔)為虛君,置蜀相和太守分掌實權。從此開啟四川的外來
政權模式。再到秦始皇廢封建設郡縣,徹底摧毀封建主義和城邦制的多元政治文化,建
立大一統中央集權。從此四川的歷史就成為一個被外來政權反覆侵入的歷史。除了趙
廣、雍道、李順、王均等幾次本地農民起義短至數月、長不過數年的零星混亂;近2300
年的漫長時間,四川人始終臣服於外省人的統治或割據。四川也從一個政治概念下降為
一個地理與行政的概念。從此2300年的時間,幾乎沒有一個四川人能夠成為四川的政
治領袖,四川的"第一把手",都由一個千里之外的中央負責供應。
這一點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四川在政治上實行了2000餘年的"計劃經濟".意味著四
川在長達2300年的時間,竟沒有一個本地人有能力領導四川,或者意味著四川人大概
永缺乏能力去推舉一個能夠領導自己的領袖?一個千萬人之巨的龐大共同體,就像一個
弱智者永遠需要監護,像一個受災區需要救濟。但四川並不需要中央給它空投糧食和藥
品,四川和其他所有省份一樣似乎永遠都需要政治上的救濟。它愚昧不堪,所以要中央
不斷的給它空投太守、知府、監軍、觀察使、節度使、巡撫、總督、省委書記和特派稽
查員。防止本土化政治領袖的出現,這就是外來政權最核心的一個行政目標。什麼是外
來政權?外來政權其實就是非民主政權,這樣的政權自外於每一個被統治者,它使被統
治成為一種宿命,使統治成為一種殖民。因此也就極易導向一種不負責任的政治。權力
和本地社會、和每個被統治者之間的血肉關系,不是邏輯和意願上的,而是殺戮中和仇
恨中的。
秦惠王之後四川2000餘年的政治,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外來政治模式。它有三個比
其他大多數省份都更尖銳的特徵,一是權力在合法性來源上的非本土化,二是地方首長
在籍貫上的非本土化,三是地方首長遴選上的非本土化。
四川的外來政權有兩種基本模式,一種是中央集權體制有效時的"異地為官",一種
是中央集權體制崩潰時的地方割據。
異地為官
在民主制度下,地方官員受到的制衡主要來自本土民眾的選舉、輿論和其他監督。
因此第一,老百姓需要一個本土領袖,他與地方的利益立場是重合的,所以最敢在中樞
那裡為地方爭利益。俗話說兔子不吃窩邊草,所以他也最不敢在政治上出賣自己的父
老,更遑論屠殺民眾。第二,監督一個家在隔壁的官員,也顯然比監督一個家在東北的
南下幹部更容易。
因此民主化就意味著本土化。但本土的概念與戶籍制度無關,全世界只有專制主義
國家才把公民的政治身份束縛在戶籍當中,並要求他們隨時牢記和彙報他們的祖籍。在
遷徙自由的現代社會,政治的本土化與公民的籍貫無關,而和公民的居住地有關。什麼
人是四川人,居住在四川的人就是四川人,就像居住在北京就是北京人。國內法和國際
法上,對一個公民的居住地都有一個時間的標準——通常以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為經常
居住地,來判斷公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地方劃分,來保障政治權力合法性的地方性
歸屬。西方各國的選舉法,都要求候選人必須在選區內有程度不一的居住時限。如英國
1918年《國民參政法》要求擁有被選舉權的條件是"6個月以上"的居住期限,到1928
年降低到3個月。美國也要求參議員、眾議員及州長等官員必須在選舉時是其選出州的
居民。這就不僅要求權力的合法性緣自本土,也要求地方首腦出自本土,要求他首先維
護本土利益,而不是維護所謂國家整體利益。除了共同防務之外,國家並沒有其他單獨
和不變的整體利益可言,所謂國家利益,不過是地方利益在妥協中達成的一個動態結
果。如果說封建主義和宗法制度曾經造就了古典的地方主義,民主選舉制度就是現代的
地方主義。它們的共同點是都暗含著地方自治的因素,它們同仇敵愾的一個反面就是徹
底的中央集權體制。
官員的本土化會慢慢養成本土意識,強化官員的本土立場,從而帶動地方自治,並
造就一大批甘願留在本土的地方領袖。但對一個中央集權的專制政體來說,這樣會使地
方變得難以駕馭,使集權中樞在多元化利益的伸張之中分崩瓦解。因此任何非民主化的
政體都只能反其道而行之,利用任官的迴避和流動來制衡官員。中央就像一個監護人,
用異地為官的方式讓士大夫背井離鄉,羈官數千里。這樣官僚們不是懷鱸魚之思,就是
懷五日京兆之心。總之為官的基本目標就是想法設法離開任職之地。但如此集權中央仍
不放心,又用了巡撫制度、總督制度、禦史制度、監軍和特務制度等等,使地方行政的
層次不斷繁複,大官越來越多,小官越來越少。於是在異地為官的原則下,這樣一個地
方政府本質上就是一個外來政權,一個把老百姓當牛羊來放牧的外來政權。所謂牧民,
也就是殖民。從秦惠王到胡錦濤,從魏人張儀到隴人張學忠、遼人李春城,四川的公共
權力永遠掌握在一批由垂直的中樞人事系統操控的外地幹部手中。這是一種令人寒心,
令人喪失起碼政治尊嚴的地方政體模式。"異地為官"原則是維持專制主義的一道殺手
鑭,它刻意保持地方權力的非本土化。而權力的非本土化就是地方在政治制度中的客體
化,也就是本土民眾在政治制度中的非人化。它取消了地方利慾在國家體制中的正當
性,取消了民眾作為政治動物的屬性。這樣的地方政府,是一個異己的外來者和"殖民
者",一個量四川之物力,結君上之歡心的攫取者。這樣的地方首領一旦殘暴起來,和
異族入侵者並沒有絲毫本質上的區別。
地方割據
張獻忠的大順是一個地方割據政權。長期以來有一種非常流行的誤解,認為地方割
據是地方主義造成的。所以迄今有人一談聯邦主義就色變,以為聯邦主義就意味著國家
分裂。其實只要簡單看一下四川兩千年間的地方割據史,就知道地方割據與地方主義無
關,地方割據與中央集權有關。
成都歷史上,先後出現過公孫述、劉備、李特、段子璋、王建、孟知祥、張獻忠等
7個有效的地方政權(民國時期的四川本土軍閥混戰,始終未形成有效的地方軍事統
一)。這7個政權有三個明顯特徵,其一是沒有一個四川人。公孫述是陝西扶風人,劉
備是涿郡涿縣人,李特是來自甘肅的流民。前蜀王建出生許州舞陽,後蜀孟知祥籍貫邢
州龍崗。秦以來佔據四川的地方割據和佔據四川的中央集權一樣,都是外來政權。張儀
入川,劉邦入川,劉秀入川,劉備入川,直到蒙古人入川,明玉珍入川,滿清入川,李
自成入川,張獻忠入川,以及蔣介石入川,共產黨入川等等。四川2300年的歷史,在
政治上就是一個被外來首領不斷進入的歷史。因為四川盆地的地理特徵,這種被侵入的
外來政權特徵,和中原各省相比都更為鮮明。其二,這7個割據政權中,除李特和張獻
忠是外來的流民領袖,其餘都是舊朝手握重兵的"異地為官"者。劉備是皇叔,公孫述是
王莽大將,蜀郡的太守。段子璋是東川節度使,王、孟二人則是西川節度使。
可見地方割據到底從哪裡來,地方割據恰恰是中央集權體制下一個無法根除的腫
瘤。「異地為官」正是軍事割據的本錢,而諸侯割據也正是對中央集權體制下「異地為
官」原則的一種反彈與報復。因為一旦中央集權勢微,一個非本土化的地方政權便面臨
莫大誘惑與壓力。誘惑是這時候本土和中樞都無力束縛它,地方政權便如脫韁野馬,有
能力搖身變為割據勢力。壓力在於這時候本土和中樞都不能給它合法性,各地政權紛紛
稱帝就成為一種進攻性的自保之道。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唐末昭宗903年禪位於朱溫,西
川仍然沿用昭宗的"天複"年號,但王建撐到907年,王顧左右,自行稱帝是必然的結局。
這就好比總公司出了問題,各地所有沒有法人資格的分公司就失去了營業資格,要繼續
做生意就只能自立門戶。
第三個特徵就是大屠殺。在外來政權模式下,成都2300年的歷史上充滿了征服者
殺戮平民的記錄。地方割據政權下的殺戮較大的有三次,一是諸葛亮取四川後,對外安
撫,對內在成都屠殺立威。二是流民政權李特的屠城。第三次就是張獻忠史無前例的大
屠殺。此外在非地方政權下還有三個著名的外來殺戮者,一是攻陷成都的蒙古人,二是
滿清的屠戶趙爾豐,三則是共產黨的西南王李井泉。
如果再與清末的中央政治危機做一個比較是非常有意思的。當時地方主義崛起,漢
人督撫佔有半壁江山,像張之洞雖是河北人,卻在湖廣經營近20年之久。李鴻章是安
徽人,卻照樣任兩江總督。都打破了中央集權的異地為官制度。但庚子之變中樞出問題,
連京師都淪陷了。地方主義卻不但沒有像前朝那樣趁機一哄而散,導致令人痛心疾首的
四分五裂。相反幾位督撫卻策劃了著名的"東南互保",欲立民國,推李鴻章為總統。東
南互保的實質,就是地方之間一份聯邦主義的盟約。這是繼湯誓、周誓之後地方之間維
護文化中國的一次政治盟約,恰恰發生在秦漢之後地方主義最鼎盛的年代,而不是地方
主義最衰微的時候。
一個與俗見相反的結論,是地方主義具有統一的渴求,中央集權才頻繁的製造著分
裂。一個龐大帝國的中央集權體制就像一個擺鍾,只可能在極端的專制和極端的割據之
間反覆。縱觀四川歷史,只有外來政權鳩佔鵲巢的頻繁的軍事割據,卻從來沒有過因為
地方主義鼎盛導致的地方分裂。為什麼呢。一方面,地方主義帶來了本土化的政治認同
和政治約束。這是在更大範圍尋求政治認同的一個充滿自信與安全感的前提。一方面,
越是缺乏橫向分權的集權體制,就越容易產生割據。憲政民主制度下的三權分立,通常
被理解為一種橫向的分權,但其實它也產生一個縱向上的制衡效果。每一級地方政權的
三權分立,會瓦解地方首腦的自足性。三權分立恰恰使地方與全國之間的縱向政治關係
變得更緊密,更犬牙交錯,而不像集權體制下剛而易折。尤其現代社會一個擁有獨立權
威的司法體制的存在,使一個實行三權分立原則的地方政權,在法治的統治下幾乎徹底
喪失了自立門戶的可能性。再一方面,中央集權主要是指一種縱向的集權,因此中央在
理論上可以干預地方的一切政務。但因為帝國實在龐大,行政權在執行上其實是高度分
散的。這種分散又沒有一個縱向上明確的章程,即哪些事情屬於地方的權力,哪些事情
屬於中央。這個邊界是彈性的,唯一的遊戲規則是「有實力,不怕挑戰」。於是中央強
橫時,地方官員連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層層請示。一旦出現弱中央,地方的權柄卻開始
無限膨脹。因此中國兩千年集權體制的教訓是,越強調縱向上的行政集權,就越容易導
致地方政府的諸侯化。這樣一旦中央出現政治危機,異地為官的諸侯們最大的一種可能
就是選擇割據。
政治意義上的四川
四川2300年的歷史,正是在外來政權模式下,才不斷發生著政者對民眾的屠殺。
千百年來,各種外來政權淩駕在四川人之上。我們在這塊土地上只看見地理的四川,文
化的四川和行政的四川。但我們看不見一個"政治四川".因為四川從未以四川人的名義,
形成過一個政治共同體單元,四川從未以四川人的名義,產生過它自己的一個領袖。四
川也從未以四川人的名義,曾為自己手中的權柄加冕。外來政權下的地方只有行政控
制,沒有政治參與。它滿足於讓四川作為中國的一個行省,獨裁者的一座行宮,和官僚
們仕途上的一次艷遇。外來政權總是傾向於拚命打壓本土一切民間組織的發展,打壓一
切政治參與的呼籲."異地為官"原則的最高目標,就是防止一個政治共同體在地方的出
現。於是秦惠王之後,居住在四川這塊土地上的民眾,就未曾成為過這塊土地的主人。
所謂天府之國,不是四川人的國土,倒是四川向中央租來的一塊承包地。
經過明末清初一場大亂,顧炎武曾對暴秦以來的外來政權模式進行過反思。他提出
「寓封建之意於郡縣之中」的解決途徑。大意是提倡地方主義,從春秋大一統的集權向
當初多元化的政治格局回歸。通過政治的本土化和向下分權,實現對中樞濫用權力的制
衡。顧炎武這一思路是介於封建主義與聯邦主義之間的。在今天,自上而下的分封當然
不如自下而上的選舉,更能實現政治本土化和縱向權力制衡的目標。要杜絕執政者的屠
殺和一切對民眾的非法侵害,就要讓四川、讓帝國的每一個行省都成為一個政治概念,
讓居住在每一地方區域的人民都能形成自己的共和體。因為若沒有千萬人之間的共和,
又哪裡來億萬人之間的共和?諸如川人之間、湘人之間若沒有一個真的共和,中國人之
間就定是一個假共和。
這樣一種地方的共和理想,也曾在清末憲政運動中成為過曇花般的現實。四川兩千
年來絕無僅有的一個本土地方領袖,兩千年來最偉大的本土政治家——蒲殿俊,出生於
四川廣安,是一位哈維爾式的知識份子。蒲殿俊早年留學日本法政大學,回鄉後創辦《蜀
報》,鼓吹民權。並成為四川有史以來第一次本土議會——四川咨議局的議長。1911年,
他領導了四川的保路運動。蒲殿俊在這一年的經歷,也和哈維爾年頭坐牢、年尾當總統
的戲劇性際遇異常相似。9月他被趙爾豐逮捕,11月被釋放。12月25日,蒲殿俊宣佈
四川獨立,被推舉為"大漢四川軍政府"的首任都督。成為四川兩千年歷史上第一位本土
推選的、本省籍的政治領袖,曾一度結束了由外省向四川供應領導人的恥辱歷史。
如果政治不能取得本土民意的授權,這樣的政治就注定是一種自外於每一個被統治
者的殖民統治。這樣的外來政權無論它有多崇高的目標,多自律的精神,多繁榮的效率,
也無法徹底免除自古以來一個舉刀屠城的夢魘。在大屠殺與外來政權的話題上,四川廣
安是一個無法不令人喟歎的地方。因為它既誕生了四川兩千年史上結束外來政權的第一
位本省籍領袖蒲殿俊。也誕生了中國外來政權模式下的最後一位元屠城者鄧小平。一個
民主的中國,一個共和的四川有多遙遠?今年是張獻忠成都大屠殺360週年,也是蒲殿
俊的70週年忌日,同時還是鄧小平的100週年冥誕。三個日子孰重孰輕,孰遠孰近,
都一樣令川人刻骨錐心。
是為祭。
身為尷尬的不願役軍官,我只能說我沒什麼意見
但剛剛看到8A版的一篇轉文,我想我還是貼出來
算是歷史文,跟政治沒有直接相關,但我覺得啟發性很強
至於感想,大家自己看吧,別問我,我什麼也不會說的XD
「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物以報天。」
記得這句話嗎?講的就是張獻忠屠四川的這段歷史。
---
(四川)王怡
歷史記憶的中央集權化
1644年是舊歷甲申年。郭沫若曾作甲申300年祭,祭的是李自成在這一年成王敗寇,
功虧一簣。在滿清異族統治的威脅下,漢人農民軍的縱橫,就具有了民族主義視野下的
某種正當性。其功德也容易被史家無限誇大。只要他們殺滿狗,他們同時殺漢人也就不
打緊。漢人可由漢人來殺,川人可由陝人來殺,但漢人卻萬萬不可被異族殺戮。這就是
亂世之中的漢民族主義歷史觀。"敵人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朋友",在這種與暴力革命如出
一轍的民族主義邏輯下,不問青紅皂白亂殺一氣的屠夫,就被某種大一統的記憶刻化成
了民族英雄。但對被殺戮者而言,區分劊子手的種族卻是沒有意義的。死就是死。良民
們橫死在刀槍之下,是一樁極端個人主義的遭遇,而不是某種被假想的集體主義獻祭。
敵人的敵人是什麼人?在360年前煙塵四起的成都平原上,一個真實而殘忍的答案是:
敵人的敵人張獻忠,不過是更凶殘的敵人。
1644年亂賊張獻忠入川,9月成都淪陷,獻賊稱帝,隨即在成都平原拉開了一幕四
川有史以來最殘酷的大屠殺。張獻忠不但殺官紳,也殺士民。更可恨的是上承秦始皇,
後接毛澤東的焚書坑儒,他以科舉為名,騙進士、舉人、貢生一萬七千人於青羊宮中,
盡數殺戮。古蜀以來四川三千年文明史跌入最黑暗的年代。成都府十室九空,府南兩河
"屍為之塞,不能行船",成都平原頓成曠野,天府之國數年之間竟虎狼遍地。這些基本
史實在1949年前的史學界,在海外漢學界都有定論。如蕭一山在東北大學流亡我的家
鄉四川三台時撰寫的《清代史》,和詹姆斯。B.帕森斯1957年的論著《一次中國農民起
義的頂點:張獻忠在四川1644-1646》,都描寫了張獻忠登峰造極的恐怖統治。幾十年
後的康橋中國史也採納了詹姆斯的觀點。但1949年後的大陸,出於抬高農民起義之合
法性、進而彰現中共農民革命之合法性的"唯物主義"需要,史書關於這場大屠殺的史
實,均被無良之史家說成是滿清對抗清義軍的造謠侮蔑。如王綱的《清代四川史》,戴
逸的《清史》等,都睜眼說瞎話,稱張獻忠部為萬民敬仰、英勇抗清的義師。
然四川的先人含冤不白,五十年來每逢成都城區改造、挖路修渠,都暴殄白骨,現
身說法。如《荒書》記載,獻賊入城後「先殺衛所指揮千、百戶,後殺僧人、道士、匠
作、醫士,皆令州縣解入成都。殺則投南門外大橋下」。2002年初,成都新修南門大橋
下穿隧道,在工地上挖出記載中的萬人坑。我曾聞訊前往河邊觀看,骨白如玉,天地可
鑒。一堆一堆,就在眼前。先人360年的冤屈與悲情,迄今仍在歷史教科書的謊言中被
子孫抹煞和遺棄。一旦想及此節,令人欲哭無淚,欲泣無聲。
中央集權主義最可怕的一層,就是我們的歷史記憶和知識系統也被逐步地中央集權
化。統治者不但在政治上要求犧牲地方服從中央,犧牲今天服從將來;而且在文化上要
求犧牲地方記憶,服從宏偉敘事。於是就連我們的苦難都是中央集權化的,如果四川人
的哭泣不能被統一到一個相同的哭泣聲中來,四川人的哭泣就會被歷史省略,被民族主
義敘事一筆勾銷。一個四川人可能很真誠的為「揚州十日」而垂淚,但他對始自甲申年
的成都大屠殺卻可能一無所知。正如我曾經在四川的鄉下特意詢問那些小學生,他們知
道中國所有三山五嶽、大河大川的名字,能背誦中國歷史所謂正統朝代的整個譜系。但
他竟不知道家鄉的河流和山脈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不清楚四川三千年以來的歷史脈
絡。因為我們的知識譜系,我們的情感方向,從小就是被按照一種中央集權的模式來塑
造和培養的。這種模式一步步教會我們愛遙遠的事物勝過愛眼前的花草。教會我們如何
對當下的苦難保持麻木,而對抽像的辭彙保持亢奮。
這種模式,成功的培養出一代又一代中央集權體制的崇拜者。地方的記憶,地方的
知識,地方的情感,不是在事實上被編排,就是在價值上被藐視。這使眾多的受教育者
在最基本的個人情感上,成為了地方主義的癡呆症患者,和集權體制的發燒友。然而地
方主義,是鏈結個人主義與國家主義的仲介。沒有地方主義的崛起就不可能有政治民
主,因為民主首先是一個地方概念,首先意味著政治權力及其來源的本土化。沒有地方
記憶的凸現和地方情感的養成,就沒有一種健康的集體主義和政治共同體的立足之地。
我若沒有作為一個四川人的驕傲,我作為一個中國人的驕傲就是虛妄的。我若沒有對四
川作為一個政治共同體的認同,我對中國作為一個政治共同體的認同就是危險的。如同
婚姻是一種最小單位的社會共同體,地方主義也是一種最小化的政治集體主義。地方主
義的政治觀是一種中道,既能抗衡無政府的個人主義,又能適度消解虛妄的天下觀與狂
熱民族主義。
在樂山人郭沫若開啟的革命歷史觀中,張獻忠的抗清被賦予太多的民族大義,被給
予李自成之後太多絕望中的厚望。但1644年張獻忠的入川和大屠殺,卻是蜀文化三千
年歷史最悲慘的一場浩劫。在這一年,四川人的敵人首先是張獻忠,而不是滿清。因此
這一年之於四川的意義,與其之於中國之一般的意義是迥異的。而與中國之一般相反的
地方意義,是否就是沒有意義?如同與全體利益相悖逆的個人利益,是否就是不正當的
利益?大陸20年經濟改革的最大成就,就是重新確立了個人利益及其權利主體的正當
性。而我們未來政治轉型的目標之一,則是要進一步確立地方利益及地方政治的正當性。
中國歷史上的地方主義和某種自治傳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儒家的祖先崇拜和宗
祠制度。因為李家的人顯然不會去祭王家的祖先。成都人也不會去拜上海的城隍。因此
祭祖的政治意義就是培養地方主義的情感,培養一種源遠流長的本土價值傳統,即宗族
與城邦的傳統。這種傳統曾經在一定程度上抵抗了秦之後中央集權體制的有效性。但
1949年,中共建立了一個依託烏托邦意識形態的、徹底的中央集權政治。在共產黨政權
出現之前,人類社會並沒有這樣徹底的集權主義體制。因為只有現代極權主義才能徹底
的消滅地方主義和個人主義,從而帶來徹底的中央集權。當古典的地方主義被消滅後,
所有的人都同唱一首歌,在政治上都拜同一個生祠(黨啊母親),在文化上都成了炎黃
子孫。最近大陸也開始流行祭祀黃帝,這對黃河流域之外的族群而言是很滑稽的,因為
你若已沒有自己的祖先可祭,你就只好去祭黃帝。如果說祭宗廟是古典地方主義的文化
儀式,那麼祭黃帝就是中央集權主義的文化儀式
。
因此凸現地方的真相,在文化上伸張地方的苦難,就與在政治上伸張地方的利益幾
乎同等重要。都是在一種屈辱的政治生活中,對於中央集權主義的反抗。
外來政權的兩種模式
某種程度上,1644年始作俑的成都大屠殺,只是四川兩千年來外來政權模式的一個
必然結局。就像專制主義國家總會發生饑荒一樣,專制主義國家也總會發生屠殺。阿馬
蒂亞森的研究,發現民主國家從未發生過大饑荒。事實上民主國家也從未發生過對本國
民眾的屠殺。因為民主正是一種根植於地方主義的政治制度,有一本叫做《硬球》的講
述美國政壇秘訣的書,作者透露的秘訣之一,就是"一切政治都是地方的".一種自下而上
獲取政治合法性的地方主義,並不能保證杜絕異族侵略者的屠殺,但卻能徹底化解本土
執政者發動大屠殺的可能性。
360年前的張獻忠大屠殺,特徵之一就是執政者對民眾的屠殺。獻賊在成都僭位稱
帝,建號大順。一般而言,從流寇變成坐寇後,統治者都會開始一個較為開明和溫和的
階段。因為涸澤而漁顯然是非理性的。但統治者的理性卻不能給民眾的安全一個包票。
因為獻賊大屠殺的另一個特徵就是非理性。在入侵者的屠殺模式中,通過屠殺進行暴力
威懾,以及因攻城略地遭到頑強抵抗,傷亡慘重,於是屠城以報復。這是兩種常見的情
形。張獻忠九月攻陷成都,只用了4天時間,隨即進行了三日的屠殺。這還可以歸入報
復性屠城的入侵者模式中。但獻賊在隨後兩年中進行反覆的屠殺,士農工商無一倖免。
這在政治上就完全非理性了。盡管張獻忠也想最後做皇帝,但他顯然沒有信心,知道自
己強弩之末,無力改變滿清入關後的大勢。加上坐寇的理性終敵不過流寇的習氣。於是
殘忍乖戾,以屠殺為樂。成為中國史上與隋末吃人的反王朱粲不遑多讓的兩大民賊之一。
這也是成都大屠殺與揚州十日或南京大屠殺不同的地方。異族入侵者是否進行屠
殺,主要取決於入侵者,不取決於被屠殺國的國內政治制度。但國內執政者會否屠殺民
眾,卻顯然和政治制度密切相關。縱觀四川史,古蜀王國自殷商以來,就是一個獨立於
中原的政治文明。先後有魚鳧王朝,杜宇王朝和開明氏王朝。成都發現的殷商時代城市
遺址,以今日市區內十二橋為中心,有大約7平方公里的建築物面積,城市規模不但在
中國,在當時世界上也首屈一指。西元前310年,秦惠王滅蜀開明王,張儀築成都城。
以秦國公子(一說古蜀王后裔)為虛君,置蜀相和太守分掌實權。從此開啟四川的外來
政權模式。再到秦始皇廢封建設郡縣,徹底摧毀封建主義和城邦制的多元政治文化,建
立大一統中央集權。從此四川的歷史就成為一個被外來政權反覆侵入的歷史。除了趙
廣、雍道、李順、王均等幾次本地農民起義短至數月、長不過數年的零星混亂;近2300
年的漫長時間,四川人始終臣服於外省人的統治或割據。四川也從一個政治概念下降為
一個地理與行政的概念。從此2300年的時間,幾乎沒有一個四川人能夠成為四川的政
治領袖,四川的"第一把手",都由一個千里之外的中央負責供應。
這一點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四川在政治上實行了2000餘年的"計劃經濟".意味著四
川在長達2300年的時間,竟沒有一個本地人有能力領導四川,或者意味著四川人大概
永缺乏能力去推舉一個能夠領導自己的領袖?一個千萬人之巨的龐大共同體,就像一個
弱智者永遠需要監護,像一個受災區需要救濟。但四川並不需要中央給它空投糧食和藥
品,四川和其他所有省份一樣似乎永遠都需要政治上的救濟。它愚昧不堪,所以要中央
不斷的給它空投太守、知府、監軍、觀察使、節度使、巡撫、總督、省委書記和特派稽
查員。防止本土化政治領袖的出現,這就是外來政權最核心的一個行政目標。什麼是外
來政權?外來政權其實就是非民主政權,這樣的政權自外於每一個被統治者,它使被統
治成為一種宿命,使統治成為一種殖民。因此也就極易導向一種不負責任的政治。權力
和本地社會、和每個被統治者之間的血肉關系,不是邏輯和意願上的,而是殺戮中和仇
恨中的。
秦惠王之後四川2000餘年的政治,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外來政治模式。它有三個比
其他大多數省份都更尖銳的特徵,一是權力在合法性來源上的非本土化,二是地方首長
在籍貫上的非本土化,三是地方首長遴選上的非本土化。
四川的外來政權有兩種基本模式,一種是中央集權體制有效時的"異地為官",一種
是中央集權體制崩潰時的地方割據。
異地為官
在民主制度下,地方官員受到的制衡主要來自本土民眾的選舉、輿論和其他監督。
因此第一,老百姓需要一個本土領袖,他與地方的利益立場是重合的,所以最敢在中樞
那裡為地方爭利益。俗話說兔子不吃窩邊草,所以他也最不敢在政治上出賣自己的父
老,更遑論屠殺民眾。第二,監督一個家在隔壁的官員,也顯然比監督一個家在東北的
南下幹部更容易。
因此民主化就意味著本土化。但本土的概念與戶籍制度無關,全世界只有專制主義
國家才把公民的政治身份束縛在戶籍當中,並要求他們隨時牢記和彙報他們的祖籍。在
遷徙自由的現代社會,政治的本土化與公民的籍貫無關,而和公民的居住地有關。什麼
人是四川人,居住在四川的人就是四川人,就像居住在北京就是北京人。國內法和國際
法上,對一個公民的居住地都有一個時間的標準——通常以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為經常
居住地,來判斷公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地方劃分,來保障政治權力合法性的地方性
歸屬。西方各國的選舉法,都要求候選人必須在選區內有程度不一的居住時限。如英國
1918年《國民參政法》要求擁有被選舉權的條件是"6個月以上"的居住期限,到1928
年降低到3個月。美國也要求參議員、眾議員及州長等官員必須在選舉時是其選出州的
居民。這就不僅要求權力的合法性緣自本土,也要求地方首腦出自本土,要求他首先維
護本土利益,而不是維護所謂國家整體利益。除了共同防務之外,國家並沒有其他單獨
和不變的整體利益可言,所謂國家利益,不過是地方利益在妥協中達成的一個動態結
果。如果說封建主義和宗法制度曾經造就了古典的地方主義,民主選舉制度就是現代的
地方主義。它們的共同點是都暗含著地方自治的因素,它們同仇敵愾的一個反面就是徹
底的中央集權體制。
官員的本土化會慢慢養成本土意識,強化官員的本土立場,從而帶動地方自治,並
造就一大批甘願留在本土的地方領袖。但對一個中央集權的專制政體來說,這樣會使地
方變得難以駕馭,使集權中樞在多元化利益的伸張之中分崩瓦解。因此任何非民主化的
政體都只能反其道而行之,利用任官的迴避和流動來制衡官員。中央就像一個監護人,
用異地為官的方式讓士大夫背井離鄉,羈官數千里。這樣官僚們不是懷鱸魚之思,就是
懷五日京兆之心。總之為官的基本目標就是想法設法離開任職之地。但如此集權中央仍
不放心,又用了巡撫制度、總督制度、禦史制度、監軍和特務制度等等,使地方行政的
層次不斷繁複,大官越來越多,小官越來越少。於是在異地為官的原則下,這樣一個地
方政府本質上就是一個外來政權,一個把老百姓當牛羊來放牧的外來政權。所謂牧民,
也就是殖民。從秦惠王到胡錦濤,從魏人張儀到隴人張學忠、遼人李春城,四川的公共
權力永遠掌握在一批由垂直的中樞人事系統操控的外地幹部手中。這是一種令人寒心,
令人喪失起碼政治尊嚴的地方政體模式。"異地為官"原則是維持專制主義的一道殺手
鑭,它刻意保持地方權力的非本土化。而權力的非本土化就是地方在政治制度中的客體
化,也就是本土民眾在政治制度中的非人化。它取消了地方利慾在國家體制中的正當
性,取消了民眾作為政治動物的屬性。這樣的地方政府,是一個異己的外來者和"殖民
者",一個量四川之物力,結君上之歡心的攫取者。這樣的地方首領一旦殘暴起來,和
異族入侵者並沒有絲毫本質上的區別。
地方割據
張獻忠的大順是一個地方割據政權。長期以來有一種非常流行的誤解,認為地方割
據是地方主義造成的。所以迄今有人一談聯邦主義就色變,以為聯邦主義就意味著國家
分裂。其實只要簡單看一下四川兩千年間的地方割據史,就知道地方割據與地方主義無
關,地方割據與中央集權有關。
成都歷史上,先後出現過公孫述、劉備、李特、段子璋、王建、孟知祥、張獻忠等
7個有效的地方政權(民國時期的四川本土軍閥混戰,始終未形成有效的地方軍事統
一)。這7個政權有三個明顯特徵,其一是沒有一個四川人。公孫述是陝西扶風人,劉
備是涿郡涿縣人,李特是來自甘肅的流民。前蜀王建出生許州舞陽,後蜀孟知祥籍貫邢
州龍崗。秦以來佔據四川的地方割據和佔據四川的中央集權一樣,都是外來政權。張儀
入川,劉邦入川,劉秀入川,劉備入川,直到蒙古人入川,明玉珍入川,滿清入川,李
自成入川,張獻忠入川,以及蔣介石入川,共產黨入川等等。四川2300年的歷史,在
政治上就是一個被外來首領不斷進入的歷史。因為四川盆地的地理特徵,這種被侵入的
外來政權特徵,和中原各省相比都更為鮮明。其二,這7個割據政權中,除李特和張獻
忠是外來的流民領袖,其餘都是舊朝手握重兵的"異地為官"者。劉備是皇叔,公孫述是
王莽大將,蜀郡的太守。段子璋是東川節度使,王、孟二人則是西川節度使。
可見地方割據到底從哪裡來,地方割據恰恰是中央集權體制下一個無法根除的腫
瘤。「異地為官」正是軍事割據的本錢,而諸侯割據也正是對中央集權體制下「異地為
官」原則的一種反彈與報復。因為一旦中央集權勢微,一個非本土化的地方政權便面臨
莫大誘惑與壓力。誘惑是這時候本土和中樞都無力束縛它,地方政權便如脫韁野馬,有
能力搖身變為割據勢力。壓力在於這時候本土和中樞都不能給它合法性,各地政權紛紛
稱帝就成為一種進攻性的自保之道。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唐末昭宗903年禪位於朱溫,西
川仍然沿用昭宗的"天複"年號,但王建撐到907年,王顧左右,自行稱帝是必然的結局。
這就好比總公司出了問題,各地所有沒有法人資格的分公司就失去了營業資格,要繼續
做生意就只能自立門戶。
第三個特徵就是大屠殺。在外來政權模式下,成都2300年的歷史上充滿了征服者
殺戮平民的記錄。地方割據政權下的殺戮較大的有三次,一是諸葛亮取四川後,對外安
撫,對內在成都屠殺立威。二是流民政權李特的屠城。第三次就是張獻忠史無前例的大
屠殺。此外在非地方政權下還有三個著名的外來殺戮者,一是攻陷成都的蒙古人,二是
滿清的屠戶趙爾豐,三則是共產黨的西南王李井泉。
如果再與清末的中央政治危機做一個比較是非常有意思的。當時地方主義崛起,漢
人督撫佔有半壁江山,像張之洞雖是河北人,卻在湖廣經營近20年之久。李鴻章是安
徽人,卻照樣任兩江總督。都打破了中央集權的異地為官制度。但庚子之變中樞出問題,
連京師都淪陷了。地方主義卻不但沒有像前朝那樣趁機一哄而散,導致令人痛心疾首的
四分五裂。相反幾位督撫卻策劃了著名的"東南互保",欲立民國,推李鴻章為總統。東
南互保的實質,就是地方之間一份聯邦主義的盟約。這是繼湯誓、周誓之後地方之間維
護文化中國的一次政治盟約,恰恰發生在秦漢之後地方主義最鼎盛的年代,而不是地方
主義最衰微的時候。
一個與俗見相反的結論,是地方主義具有統一的渴求,中央集權才頻繁的製造著分
裂。一個龐大帝國的中央集權體制就像一個擺鍾,只可能在極端的專制和極端的割據之
間反覆。縱觀四川歷史,只有外來政權鳩佔鵲巢的頻繁的軍事割據,卻從來沒有過因為
地方主義鼎盛導致的地方分裂。為什麼呢。一方面,地方主義帶來了本土化的政治認同
和政治約束。這是在更大範圍尋求政治認同的一個充滿自信與安全感的前提。一方面,
越是缺乏橫向分權的集權體制,就越容易產生割據。憲政民主制度下的三權分立,通常
被理解為一種橫向的分權,但其實它也產生一個縱向上的制衡效果。每一級地方政權的
三權分立,會瓦解地方首腦的自足性。三權分立恰恰使地方與全國之間的縱向政治關係
變得更緊密,更犬牙交錯,而不像集權體制下剛而易折。尤其現代社會一個擁有獨立權
威的司法體制的存在,使一個實行三權分立原則的地方政權,在法治的統治下幾乎徹底
喪失了自立門戶的可能性。再一方面,中央集權主要是指一種縱向的集權,因此中央在
理論上可以干預地方的一切政務。但因為帝國實在龐大,行政權在執行上其實是高度分
散的。這種分散又沒有一個縱向上明確的章程,即哪些事情屬於地方的權力,哪些事情
屬於中央。這個邊界是彈性的,唯一的遊戲規則是「有實力,不怕挑戰」。於是中央強
橫時,地方官員連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層層請示。一旦出現弱中央,地方的權柄卻開始
無限膨脹。因此中國兩千年集權體制的教訓是,越強調縱向上的行政集權,就越容易導
致地方政府的諸侯化。這樣一旦中央出現政治危機,異地為官的諸侯們最大的一種可能
就是選擇割據。
政治意義上的四川
四川2300年的歷史,正是在外來政權模式下,才不斷發生著政者對民眾的屠殺。
千百年來,各種外來政權淩駕在四川人之上。我們在這塊土地上只看見地理的四川,文
化的四川和行政的四川。但我們看不見一個"政治四川".因為四川從未以四川人的名義,
形成過一個政治共同體單元,四川從未以四川人的名義,產生過它自己的一個領袖。四
川也從未以四川人的名義,曾為自己手中的權柄加冕。外來政權下的地方只有行政控
制,沒有政治參與。它滿足於讓四川作為中國的一個行省,獨裁者的一座行宮,和官僚
們仕途上的一次艷遇。外來政權總是傾向於拚命打壓本土一切民間組織的發展,打壓一
切政治參與的呼籲."異地為官"原則的最高目標,就是防止一個政治共同體在地方的出
現。於是秦惠王之後,居住在四川這塊土地上的民眾,就未曾成為過這塊土地的主人。
所謂天府之國,不是四川人的國土,倒是四川向中央租來的一塊承包地。
經過明末清初一場大亂,顧炎武曾對暴秦以來的外來政權模式進行過反思。他提出
「寓封建之意於郡縣之中」的解決途徑。大意是提倡地方主義,從春秋大一統的集權向
當初多元化的政治格局回歸。通過政治的本土化和向下分權,實現對中樞濫用權力的制
衡。顧炎武這一思路是介於封建主義與聯邦主義之間的。在今天,自上而下的分封當然
不如自下而上的選舉,更能實現政治本土化和縱向權力制衡的目標。要杜絕執政者的屠
殺和一切對民眾的非法侵害,就要讓四川、讓帝國的每一個行省都成為一個政治概念,
讓居住在每一地方區域的人民都能形成自己的共和體。因為若沒有千萬人之間的共和,
又哪裡來億萬人之間的共和?諸如川人之間、湘人之間若沒有一個真的共和,中國人之
間就定是一個假共和。
這樣一種地方的共和理想,也曾在清末憲政運動中成為過曇花般的現實。四川兩千
年來絕無僅有的一個本土地方領袖,兩千年來最偉大的本土政治家——蒲殿俊,出生於
四川廣安,是一位哈維爾式的知識份子。蒲殿俊早年留學日本法政大學,回鄉後創辦《蜀
報》,鼓吹民權。並成為四川有史以來第一次本土議會——四川咨議局的議長。1911年,
他領導了四川的保路運動。蒲殿俊在這一年的經歷,也和哈維爾年頭坐牢、年尾當總統
的戲劇性際遇異常相似。9月他被趙爾豐逮捕,11月被釋放。12月25日,蒲殿俊宣佈
四川獨立,被推舉為"大漢四川軍政府"的首任都督。成為四川兩千年歷史上第一位本土
推選的、本省籍的政治領袖,曾一度結束了由外省向四川供應領導人的恥辱歷史。
如果政治不能取得本土民意的授權,這樣的政治就注定是一種自外於每一個被統治
者的殖民統治。這樣的外來政權無論它有多崇高的目標,多自律的精神,多繁榮的效率,
也無法徹底免除自古以來一個舉刀屠城的夢魘。在大屠殺與外來政權的話題上,四川廣
安是一個無法不令人喟歎的地方。因為它既誕生了四川兩千年史上結束外來政權的第一
位本省籍領袖蒲殿俊。也誕生了中國外來政權模式下的最後一位元屠城者鄧小平。一個
民主的中國,一個共和的四川有多遙遠?今年是張獻忠成都大屠殺360週年,也是蒲殿
俊的70週年忌日,同時還是鄧小平的100週年冥誕。三個日子孰重孰輕,孰遠孰近,
都一樣令川人刻骨錐心。
是為祭。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